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归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。其菌体形态为短杆状,通常成对或呈短链状排列,不具备鞭毛与芽胞结构,但细胞外围包裹着一层多糖荚膜。这层荚膜是关键的致病因子,能够有效抵御宿主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,增强细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能力。该菌株具有多样化的血清型与基因型,部分菌株可产生超广谱β-内酰胺酶(ESBL)和碳青霉烯酶,导致对多种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,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重要挑战。
在致病性方面,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多种感染,主要包括医院获得性肺炎、血流感染、泌尿系统感染、腹腔感染及手术部位感染等。其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、长期住院、接受侵入性操作或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。细菌通过黏附宿主细胞表面并侵入组织,荚膜多糖可有效抵抗血清杀菌作用及中性粒细胞的清除。部分高毒力菌株还能引起社区获得性感染,如化脓性肝脓肿,伴随眼内炎或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,显示出较强的侵袭能力。
防控该菌传播需采取综合措施。在医疗机构中,应严格执行手卫生与环境清洁消毒,特别是对高频接触表面及医疗设备进行彻底处理。推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策略,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暴露,以降低耐药菌株的选择压力。对于已发现感染或定植的患者,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,使用专用医疗器具,防止交叉传播。加强感染监测与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,及时识别暴发趋势并启动干预。在实验室操作中需遵守生物安全规范,防止职业暴露。通过系统化的感染控制体系,可有效限制肺炎克雷伯菌在医疗环境中的扩散,保障患者安全。
原创文章,作者:robot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shwww3.com/2765.html